您的当前位置:
中国宏观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来源: | 作者: | 时间:2021-01-12 | 1466 次浏览 | 分享到:

王彤:中国宏观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新闻中心 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 前天


作者简介

图片

王彤 博士

王彤,著名经济学家和战略学家,牛津大学博士后,国家新型智库高级专家;现任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绿色能源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席。


王彤曾分别荣获国家发改委2015年评选“中国绿色发展领军人物”、2016年评选“发展中国十大年度人物”、2017年评选“中国发展十大改革人物”称号和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联合评选“2016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文化杰出人物”称号,2018年荣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影响力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人“中国绿色经济贡献奖”。


王彤长期从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研究,主持多个国家级重大经济课题研究,主编《2015中国发展指数报告》、《2016中国发展指数报告》、《2018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报告》和《心底无私天地宽》、《世界与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守初心 践行使命:炼就新时代好干部》、《中国之治: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等专著,经常在中央电视台和《学习时报》、《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紫光阁》以及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媒体接受访谈并发表时事文章;致力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研究,在支持企业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文旅健康领域发展成就斐然,扶持多家能源环保科技企业上市,同时也是中国国内多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顾问。

【编者按】 2021年1月8日,由《财经》杂志主办、华夏基金战略合作、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提供研究支持的2021《财经》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王彤博士应邀出席论坛并作题为《中国宏观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主旨演讲。

【主旨报告全文】


图片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21年,是我国开启“十四五”发展历程的元年,是我们踏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的元年,也是全球在新冠疫情冲击后经济复苏、重启发展的元年。

展望未来,新机已至,新局已开。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新征程里,在外部环境变化压力、内生动力和我们正确施策应对能力这三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们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同样面临着空前复杂的严峻挑战。

对于2021年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持乐观看法,预测我国2021年经济增速将能够接近8%甚至是超出。同时许多人也指出,支撑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不确定性风险增大,等等。

我基本赞同以上研究结论,但同时我认为,2021年将是非同寻常的“拐点”和“起点”之年,我们需要从更长远的时间尺度和更深刻的要素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约束,才能够准确地把握好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宏观走势,进而做对决策。

我认为,在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经济将沿着三个方面的发展主线展开。

第一条发展主线就是建立发展新模式。

在内外多重压力之下,我国原有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满足我国未来发展战略需要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是当前我们最重要的工作任务。

1、总体策略是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首先要“打通”循环堵点。要通过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消除国内贸易壁垒,促进城乡、区域间要素和商品服务自由流动,便利要素跨区域配置,建立统一大市场。

从需求角度来看,要扩大居民的收入增速,尤其是中低收入百姓的收入增速,扩大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在供给方面,要在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基础上,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助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推动国际大循环,要构建高质量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不仅要扩大开放范围、拓宽开放领域、深化开放层次,还需要创新开放方式、优化开放布局并提升开放质量。要与相关国家之间形成合理分工和良性循环关系,维护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推动构建新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促进区域开放合作和双循环格局的构建。

2、根本动力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之基。“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再被强调,深刻阐释了科技创新对我们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梦想实现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意义。

一是要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二是打造科技创新体系,优化配置科技资源。要加强应用研究,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三是着力推进产业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坚持需求与问题导向,加快科技在产业链纵向落地。四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营造有利于催生重大科学发现的良好氛围。

3、重点任务是实现产业体系的全面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和比较竞争优势,是关乎全局、整体、长远的大事,直接关系我国能否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要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强国为目标,推进新产业革命与产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做强战略性产业与关键产业。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提升产业生态、创新生态的共生性、复杂性、韧性与灵活性。有步骤有计划地统筹推进产业升级;完善地区间分工协作网络,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4、安全体系建设是亟待补足的短板。

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安全风险和挑战不容小觑,完善国家安全体系迫在眉睫。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列专章强调完善国家安全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并作出相关部署,明确了国家安全领域的方向、任务、要求。

我还想特别强调一点:在开局起步阶段,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显示了我国特色制度的显著优势,更为重要的是为我国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启动创造了最佳的战略时机和宏观基础。

第二条发展主线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数字化。

疫情加速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数字化进程。社会达成了数字化共识,人们适应了数字化生活。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加快融合,成为创新发展战略的着力点。数字科技将赋能农业,打造安全高效的现代智慧农业。制造业将通过新基建的建设,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现代服务业规模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将更加注重质量,并且在数字经济的整合下,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产业融合的入口,“大而全”的平台型企业与“小而美”的定制需求型公司有望携手共同发展。

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社调中心,中调中心